工程经验—关于大体积混凝土问题的相关专家探讨2
上一期溜溜图集分享站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知识,收集的是一些权威专家的观点,今天继续分享其他专家的意见,供大家学习参考:
“如何控制超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就此问题专家廉慧珍积极讨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积累,现将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与大家分享。
专家廉慧珍(清华大学)发表观点:
1、李工说的对,控制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温度主要是为了控制早期温度裂缝。这是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内容。混凝土早期不裂不等于后期不裂,但是早期裂的,后期必裂。由于已有裂缝的扩展比新生成裂缝容易,控制早期裂缝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减小后期裂缝,而开裂是侵蚀性介质进入而引起钢筋混凝土劣化的通道。余工说的后一半是对的,前一半所述的钙矾石分解有理解的误区。近20年来已经很少有人研究钙矾石了。近年有人对大体积混凝土中掺膨胀剂延迟膨胀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得到“70℃是掺有UEA膨胀剂的水泥浆中钙矾石的分解温度”的结论,再加上可能因使用不当造成裂缝的出现,使得不少人不敢再用膨胀剂。在钙矾石差热曲线上约60℃~70℃温度时出现开始失水的一个“肩膀”,在温度150℃左右达到一个失水的谷底,失去一部分水分子,随温度的升高而稳定,此时钙矾石结构并未分解而是失去六棱柱状晶体沟槽里的配位水,其点阵中的结构水是较稳定的。问题是钙矾石形成需要水,则温度升高使已形成的钙矾石失水,就难以形成新的钙矾石了。但是差热分析是干热条件,而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则是湿热条件,不会因失水而能分解。上世纪中叶,国内外对钙矾石进行过许多实验研究,例如钙矾石的晶体结构、膨胀机理、化学稳定性影响因素、干热和湿热以及不同相对湿度环境下钙矾石的稳定性等等。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建材院在自应力输油管生产中采用80℃蒸汽养护的工艺,经检测有钙矾石生成;在研究中 改 变 蒸 汽 养 护 温 度 为90℃、105℃、110℃、120℃,X-射线衍射表明钙矾石都稳定低存在,对在80℃条件下使用两年多的自应力管检测也证明钙矾石是稳定的。
2、余工说的对,结构的约束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但是混凝土的温度是可以控制的。首先是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尽量降低入模温度,在现场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温度(李工说的我们在深圳做的工程试点采取的就是在混凝土浇筑前后冷却模板的措施)并降低降温速率。应当改变“养护只是浇水”的传统观念。养护应当包括湿度和温度的控制。施工技术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常常可以用不同的技术能达到相同的目标,关键是原则和观念。上述问题的原则是控制混凝土的温度,观念是必要的事情就必须做,所有怕麻烦、图省事、怕花钱的观念都是应该做而不做的观念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温升不大于50℃不知是谁规定的?不能孤立地规定温升,最终结果是温度。如果在夏天,不控制入模温度,则混凝土入模温度达到气温的温度时,50℃的温升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到80℃以上而如果在冬天的负温下,则50℃的温升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就不会超过50℃。
4、关于水泥温度的问题,过去水泥厂粉磨过程中有冷却装置(例如循环水套),出磨的水泥都先进仓进行冷却(倒仓或利用底部鼓风翻料),而且经过袋装,温度还会下降,所以没有卖出去高温度水泥的问题;现在销售水泥基本上都是散装,出磨就可装车,没有了上述的中间过程,此外过度粉磨也会提高水泥温度。前几年水泥紧俏时,水泥厂卖什么搅拌站就要什么,自然是得水泥厂尝到了甜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来健康的市场用户的要求是导向,造成现在的状况不能不说多少有点是搅拌站误导的结果。讲个故事:有一次湖北黄冈一个工地筑路买了华新水泥,运到工地测出水泥温度超过他们所要的65℃,于是要求退货。华新水泥厂派了一位总工带着卡车到现场,当场用倒水泥的办法降温,直到用户满意。这表现了华新水泥的诚信服务精神。关键是用户应当坚持科学的要求。当前水泥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水泥企业放下架子尊重和满足用户的要求。以后要看搅拌站的姿态了!当然,不再当孙子,也不要当大爷,双方相互沟通、理解、互相尊重,才是健康市场经济的要素。